“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谁?
一、词句溯源与历史背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创作于1205年,当时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远眺,面对山河破碎的南宋局势,借古讽今抒发收复中原的壮志。
二、歌颂对象:刘裕北伐伟业
(一)核心人物锁定
词句直接描写的对象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这位出身寒微的军事家,在东晋末年先后平定孙恩起义、桓玄之乱,最终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政权。
(二)北伐功绩印证
刘裕的两次北伐堪称军事奇迹:
– 409-410年北伐南燕,攻破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
– 416-418年北伐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两都
实际案例:在攻占长安战役中,刘裕采用“却月阵”大破北魏骑兵,此战成为古代步兵对抗骑兵的经典战例。陆游曾赞曰:“寄奴草草割江山,岁岁庐龙塞上还”。
三、创作意图的双重维度
(一)历史映照现实
辛弃疾借刘裕北伐暗讽南宋怯战。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但辛弃疾认为准备不足。词中在歌颂刘裕后立即转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正是用刘裕之子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教训发出警示。
(二)个人壮志寄托
此词暗含作者自我写照。辛弃疾23岁曾率50骑突袭金军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这种“金戈铁马”的经历与刘裕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词品》中评价:“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四、文学史定位与影响
该词被誉为“辛词压卷之作”:
–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句句有金石声”
– 现代学者夏承焘指出此词“用典密实而气韵流动”
– 实际案例:毛泽东曾手书全词,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其墨迹,推动这首词在当代的传播
结语
辛弃疾通过赞颂刘裕的“金戈铁马”,既构建了英雄记忆的丰碑,又树立了批判现实的镜鉴。这种将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使该词成为穿越八百余年仍熠熠生辉的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