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为何有两首流传?——文本流变与文学史的经典案例
王之涣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而《凉州词》更是其传世名作。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版本,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唐代诗歌传播机制、选本编纂差异和文人再创作等多重因素。
一、两首《凉州词》的文本对照
版本一(常见版)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版本二(异文版)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版本仅首句存在“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之别,这一字之差却引发了持续千年的学术讨论。
二、形成异文的核心原因
1. 口头传播的变异性
唐代诗歌主要通过乐工演唱和文人口耳相传进行传播。在传唱过程中,乐工可能根据实际演出需要调整字词。著名案例见于《集异记》记载的“旗亭画壁”故事: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在酒楼听歌伎演唱,歌伎选择演唱的正是“黄河远上”版本,说明当时已有定型化的演唱文本。
2. 抄本时代的笔误与改订
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唐代,诗歌依靠手抄流传。抄写者可能因:
– 形近致误:“河”与“沙”在草书中字形相近
– 地域认知差异:西北地区读者认为“黄沙”更符合实际景观
– 审美偏好: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个人理解修改
3. 地理环境的理解分歧
“黄河远上”派认为:
– 展现壮阔的想象空间,符合盛唐气象
–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象征,增强诗歌意境
“黄沙直上”派主张:
– 更符合凉州(今武威)实际景观
– 玉门关一带确实难见黄河踪影
– 突出边塞荒凉感,与末句“春风不度”形成呼应
三、历代选本的固化作用
关键选本的影响
– 《唐诗品汇》(明·高棅):收录“黄河”版本
– 《唐诗别裁》(清·沈德潜):同时收录两个版本
–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定“黄河”版本
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普及度最高的选本,最终确立了“黄河远上”的主流地位,这一选择体现了清代文人崇尚雄浑壮美的主流审美倾向。
四、文学史意义的再思考
异文现象的普遍性
王之涣案例并非孤例,类似的还有:
–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与“昔人已乘白云去”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与“床前看月光”
这些异文现象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文本的流动本质,反映了文学作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接受和重塑的过程。
经典化的双重路径
“黄河远上”因意境开阔、音韵流畅而成为艺术经典
“黄沙直上”因写实性强、地理准确而获得学术关注
两种版本实际上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普通读者更易被“黄河”的浪漫想象打动,而研究者则对“黄沙”的历史真实性更感兴趣。
结论
王之涣《凉州词》的两首流传,是文本传播史与接受美学的典型范例。它提醒我们,古典诗歌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文本,而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重塑的生命体。这一现象不仅无损诗歌的艺术价值,反而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我们能够从多维度理解唐诗的生成机制和经典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