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元曲“衬字”表现力的专业文章。
元曲“衬字”的艺术魅力:为何它能极大增强表现力?
元曲,作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古典文学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灵活多变的形式。其中,“衬字”的运用,更是元曲区别于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和词的关键所在。它如同一颗灵动的“活魂”,为曲文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表现力。
一、何为“衬字”?—— 对固定曲牌的“破格”
在深入探讨其表现力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衬字”的概念。
元曲的创作需要遵循固定的曲牌,每个曲牌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好的、不可或缺的字,被称为 “正字” 。而“衬字”,指的是曲家在正字之外,为了语意完整或情感表达的需要,额外添加的字。
它不受音律和字数的严格限制,位置灵活(通常在句首或句中),不拘平仄,大大解放了创作的桎梏。如果说正字构建了曲文的骨架,那么衬字就为其填充了血肉与灵魂。
二、衬字如何增强表现力?—— 四大功能解析
1. 使语言口语化,摹写人物声口,增强生动性与真实感
元曲常用于杂剧,需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衬字的加入,使得曲文从书面化的诗词语言,转向了活生生的口头语言。
实际案例:关汉卿《不服老》
>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 分析:此句的正字骨架或为“我是一粒铜豌豆,钻入锦套头”。但关汉卿通过添加一连串的衬字(加粗部分),如“蒸不烂、煮不熟……”等,将一个倔强、泼辣、玩世不恭的“浪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衬字充满了市井气息和动作感,仿佛是人物在舞台上指着鼻子自夸,其声口、其神态,跃然纸上。没有这些衬字,此句的感染力和人物个性将大打折扣。
2. 使情感表达更酣畅淋漓,强化抒情性与感染力
诗词讲究含蓄蕴藉,而元曲则以“豪辣灏烂”、直抒胸臆见长。衬字正是实现这种强烈抒情效果的重要工具。
实际案例:马致远《汉宫秋》
> 【梅花酒】……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分析:句首的“他、他、他”和“我、我、我”是典型的衬字,生动地表现了汉元帝在送别王昭君后,心如刀割、语无伦次的悲痛状态。后面“返咸阳,过宫墙……”等一系列顶真句式,在正字基础上通过重复和递进,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愁肠百结的旋律感,将帝王的哀伤与孤独渲染到极致。衬字在这里起到了加速节奏、叠加情绪的作用。
3. 描摹景物、叙述情节更细致入微,提升叙事性与画面感
衬字可以补充细节,使场景描写和故事叙述更加丰满、具体。
实际案例:王实甫《西厢记》
>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 分析:这首曲描绘崔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场景。大量的叠词衬字“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等,将女主人公那种百无聊赖、心烦意乱、悲痛欲绝的复杂心绪刻画得细腻入微。“也么哥”是曲牌规定的感叹衬词,本身无实义,但配合“兀的不”(这怎能不)的运用,极大地强化了反问和咏叹的语气,使抒情达到高潮。
4. 调节音节,使文气贯通,增强音乐性与节奏感
从音乐角度而言,衬字能打破正字过于规整的节奏,使旋律更加流转起伏,贴近演唱时的情感波动。
实际案例:白朴《梧桐雨》
> 【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翠,秋莲脱瓣。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
* 分析:句中“夏”和“喷”字,均可视为衬字。它们的存在,不仅点明了季节转换的细节,更在音律上起到了“点睛”之用。“夏”字一顿,强调了时令;“喷”字则极具动感,仿佛能让人闻到那瞬间迸发的花香。这两个衬字让整个句子在平稳的叙述中产生了顿挫与活力。
结论
总而言之,元曲的“衬字”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而是一种精妙的艺术手段。它打破了固定格律的束缚,在规范中寻求自由,将书面化的文学语言与鲜活的生活语言完美融合。通过使语言口语化、情感强烈化、叙事细节化和音节灵动化,衬字极大地增强了元曲的表现力,使其成为真正“活”在舞台上和人民口耳之间的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