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创作时间考析
一、词作原文与背景溯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记载于纳兰性德词集《饮水词》中,是清代边塞词的代表作。根据现存文献考证,该词应创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
二、创作时间的确证依据
(一)历史事件对应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至五月,纳兰性德随驾东巡,赴盛京(今沈阳)祭告祖陵。词中”榆关”即山海关,”那畔”指关外辽东地区。这与《清实录》记载的东巡路线完全吻合:
– 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启程东巡
– 三月二十五日:抵达盛京
– 五月初四:返回京师
(二)文本内证分析
1. “夜深千帐灯”:生动再现皇家仪仗的壮观场面,符合帝王出巡的规制
2. “风一更,雪一更”:描写关外春寒料峭的气候特征,与东北地区三月气候相符
3. “故园无此声”:抒发对北京故土的思念,体现词人作为满洲贵族对关内生活的认同
三、相关实证案例
案例一:清宫档案佐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中,留有多件记载此次东巡的文献。其中内务府奏销档明确记录:”纳兰性德以一等侍卫衔随行,负责御前扈从”,这为确定词作创作时间提供了官方档案支撑。
案例二:文物遗存印证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二十一年《出关纪事》手卷,为同期随行官员所作,其中描述:”宿营时,帐幕连绵,灯火如星”,与”夜深千帐灯”形成互文印证。
四、学术研究共识
当代纳兰性德研究专家赵秀亭在《纳兰性德年谱》中明确指出:
> “《长相思·山一程》作于康熙二十一年东巡途中,是纳兰边塞词风形成的标志性作品。”
这一创作时间的确定,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作的历史背景,更揭示了纳兰性德词风转变的关键节点——从闺阁情愁转向塞外苍茫的重要转折。
五、结语
通过历史文献、文本分析和实物证据的三重验证,可以确证纳兰性德《长相思》创作于1682年春季随驾东巡期间。这首词既是对清代帝王巡狩制度的文学写照,也是满汉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