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中“潋滟”的含义解析
一、潋滟的词源与基本释义
潋滟(liàn yàn) 为叠韵联绵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西征赋》中“华莲烂于渌沼,青蕃蔚乎翠潋”。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维度:
1. 水波荡漾的动态美——形容水面因风吹或光照产生的连绵波纹
2. 光影交错的视觉美——特指水光反射形成的晶莹闪烁景象
二、苏轼诗中的意境呈现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经典诗句中: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 与后句的“空蒙” 形成精妙对仗:
– 前句通过潋滟的波光展现西湖晴日的灵动生机
– 后句借空蒙的雨雾勾勒雨中山水的朦胧意境
– 两者共同构成时空转换下的多维审美空间
三、文学史上的经典用例
1. 唐代用例
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中“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能裁漉水囊,不用衣工秉刀尺”,虽未直接使用“潋滟”,但开创了以动态词汇描写水景的先河
2. 宋代发展
苏轼此句将“潋滟”的运用推向高峰,同时期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 现代传承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延续了通过动态意象表现水光变幻的创作传统
四、跨艺术门类的表现案例
1. 绘画领域
南宋马远《水图卷》第十二段《洞庭风细》,通过细密笔触再现湖面微波,可视作“潋滟”的视觉化呈现
2. 园林设计
苏州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前的水景布置,特意控制水深并铺设浅色卵石,阳光照射时形成人工潋滟效果
3. 当代摄影
2021年国际风景摄影大奖作品《西湖晨韵》采用逆光拍摄手法,捕捉到水面破碎的光斑,堪称现代技术对“潋滟”意境的再现
五、语言学角度的特殊价值
潋滟 作为汉语中少有的专用于描写水光交融状态的词汇,其特殊性在于:
– 兼具视觉(光斑闪烁)与听觉(涟漪轻响)的通感联想
– 突破单纯状物的局限,承载着文人观照自然的哲学思维
– 在短短两字中完成光线、水体、运动的三重意象叠加
这种“一词多境”的特性,使其成为中文山水美学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审美符号,至今仍在文学创作与景观描述中保持鲜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