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论比喻如何勾勒边塞的荒凉意象
一、比喻的双重视觉构建:沙雪相融与月钩相映
李贺在《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中通过两组核心比喻——“沙如雪”与“月似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张力。大漠沙砾在月光浸染下泛出雪白冷光,既强化了地域特征,又通过温度感知传递荒凉。实际案例可见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其沙漠描写偏重空间形态,而李贺则通过质感转换,将沙漠的干燥炙热转化为冰冷刺骨,这种感官错位正是其艺术独创性所在。
二、时空维度的隐喻延伸
“燕山月似钩”的比喻蕴含多重解读可能。弯月如兵器的意象既暗含边塞的战事记忆(如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的直白描写),又通过钩状物特有的牵引感,暗示征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动态描写相比,李贺选择以静态器物作比,反而强化了荒凉境遇的永恒性。
三、色彩与线条的象征系统
这两组比喻共同构建了冷色调的视觉系统:沙之白与月之银构成色彩闭环,完全剔除暖色元素。相较于高适《燕歌行》“边庭飘飘那可度”的抽象慨叹,李贺通过具象物象的质感转换,使荒凉成为可触可感的实体。现代摄影理论中的“曝光过度”手法可作类比:过度的月光使沙漠失去原有质感,正是这种视觉异化强化了心理层面的疏离感。
四、比喻结构的动态平衡
两组比喻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呼应关系。“沙如雪”聚焦地面细节,“月似钩”仰望天穹,构成垂直空间的完整叙事。与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空叠加不同,李贺的比喻更注重瞬间感知的提炼。这种写法在当代作家阿城《遍地风流》中仍有回响,其描写戈壁时“月亮像冻住的镰刀”的比喻,显然延续了李贺式的物象转化思维。
五、文化符号的隐喻转换
“钩”作为器物在边塞诗体系中通常指向武器(如李贺《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但在此诗中转化为天象比喻,完成从杀戮意象到自然景观的审美升华。这种转化与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的柔美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恰凸显边塞风物的特殊性。考古发现汉代边塞遗址中常见的环首刀与诗中“钩”形成实物参照,印证比喻的现实基础。
通过将地理特征转化为超现实图景,李贺的比喻不仅实现物理空间的诗意重构,更构建出心理层面的荒凉图式。这种以物象质变传递情感张力的手法,比直抒胸臆的边塞书写更具现代性特征,其影响可见于昌耀《荒甸》中“黄土高原犹如巨兽的骨骸”等当代诗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