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揭秘古文中浑字的多样用法

在古文中,“浑”字是一个多义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用法。以下是对“浑”字在古文中几种主要意思和用法的归纳:

一、形容词用法

  1. 水势盛大

    • 例句:《荀子·富国》中有“财货浑浑如泉源”,这里的“浑浑”形容水势盛大、源源不断的样子。
  2. 浑浊;不清

    • 例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提到“莫笑农家腊酒浑”,这里的“浑”指酒浑浊不清。
  3. 遍;满

    • 例句:杜荀鹤的《蚕妇》中有“底事浑身着苎麻”,这里的“浑身”表示全身、满身的意思。
  4. 天然生成

    • 例句:在形容文学艺术作品自然、不见雕凿的痕迹时,常用“浑成”一词,如“此诗浑成,天然而无雕饰”。
  5. 广大深沉

    • 例句:在形容思想、情感等深沉广阔时,可用“浑涵”一词,如“其文浑涵汪茫,千汇万状”。

二、副词用法

  1. 几乎;简直

    • 例句:杜甫的《春望》中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浑”表示几乎、简直的意思,形容诗人因忧愁而白发稀疏,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2. 全;都

    • 例句:于谦的《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浑”表示全、都的意思,形容诗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动词用法

  1. 混同

    • 例句:《关尹子·二柱》中有“浑人我,同天地”,这里的“浑”表示混同的意思,即将人与我、天与地视为一体。
  2. 混杂

    • 例句:《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贤不肖浑肴”,这里的“浑”与“淆”连用,表示贤与不贤混杂不清。

四、其他用法

  1. 古代哲学概念

    • 在古代哲学中,“浑”还用来形容天地形成之前混沌一体的状态,如《老子》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的“混成”即指混沌一体、自然生成的状态。
  2. 姓氏

    • “浑”也是古代的一个姓氏,如南北朝时期的浑元、浑天等。
  3. 地名、河名

    • “浑”还用来指代地名或河名,如浑河、浑源川等。

综上所述,“浑”字在古文中具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包括形容水势盛大、浑浊不清、遍满全身、天然生成、广大深沉等形容词用法;几乎、简直、全、都等副词用法;混同、混杂等动词用法;以及作为古代哲学概念、姓氏、地名、河名等其他用法。这些多样的用法和含义丰富了古文的表达力,也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0)
上一篇 2024年10月19日 下午9:50
下一篇 2024年10月19日 下午9:51

相关推荐

  • 美人如玉剑如虹出自哪首诗?

    美人如玉剑如虹的出处及文化解析 一、诗句出处考据 “美人如玉剑如虹”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夜坐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

    2025年7月1日
    670
  • 送别思乡古诗有哪些诗?双重主题下的情感交织范式

    送别思乡古诗有哪些诗?双重主题下的情感交织范式 一、送别与思乡的双重主题界定 送别诗以离别场景为核心,抒发对亲友的眷恋或前程的忧思;思乡诗则聚焦游子对故土的怀念。二者在古诗中常交织出现,形成“离乡—送别—思乡”的情感链条,体现古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 重点内容:双重主题的叠加,既强化了离别的悲怆,又深化了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构成古典诗歌中独特的情感范式。 …

    2025年5月8日
    1220
  • 坚持读书的古诗词,激励勤学不辍

    以下是一些坚持读书、激励勤学不辍的古诗词,它们富含哲理,能够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1. 《劝学》 唐·颜真卿 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赏析:这首诗语言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

    2024年12月17日
    2450
  • 戴望舒的微诗有哪些?现代诗迷必读的精炼美学

    戴望舒的微诗有哪些?现代诗迷必读的精炼美学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意象凝练、情感深邃著称。他的微诗(短诗)尤其体现了“精炼美学”,用极简的语言传递丰富的内涵。以下是其经典微诗赏析及现代诗迷的必读理由。 一、戴望舒微诗的代表作 1. 《烦忧》 >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2025年5月8日
    1230
  • 李商隐的诗风与李贺的奇崛有何关联?

    李商隐与李贺诗风的关联性研究:从奇崛到朦胧的审美嬗变 一、引言:中晚唐诗坛的奇崛脉络 李贺(790-816)与李商隐(813-858)作为中晚唐诗歌史上的两座奇峰,其创作虽相隔二十余年,却在诗风上呈现出深刻的承继与转化关系。李贺以“诗鬼”之称开创的奇崛险怪诗风,通过李商隐的创造性吸收,最终演变为深婉朦胧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传承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内部的演变逻辑…

    2025年10月21日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