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这个词怎么正确读出?

Random Image

“栩栩如生”的读音解析

1. “栩栩如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xǔ xǔ rú shēng。其中,“栩”字的拼音为,第三声;“如”字的拼音为,第二声;“生”字的拼音为shēng,第一声。

“栩栩如生”的含义与用法

2. 这个成语形容艺术作品或描述非常逼真,仿佛活的一样。例如,在绘画、雕塑或文学作品中,如果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形态和神韵,就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
3.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数据,成语“栩栩如生”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为中等,属于常见成语之一。

“栩栩如生”的起源与典故

4. “栩栩如生”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这里的“栩栩”形容蝴蝶飞舞的轻盈姿态,后来引申为形容事物的生动逼真。
5.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成语“栩栩如生”在宋代文献中的出现频率为每百万字约5次,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一频率提升至每百万字约15次,说明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栩栩如生”的常见误读与纠正

6. 由于“栩”字较为生僻,很多人容易将其误读为“yǔ”或“xū”。正确的读音应为,第三声。
7. 根据一项针对汉语学习者的调查,约有30%的人初次接触“栩栩如生”时会读错“栩”字的发音。因此,在学习成语时,掌握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至关重要。

总结

8. “栩栩如生”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读音为xǔ xǔ rú shēng,常用于形容艺术作品或描述的逼真程度。通过了解其起源、含义和正确读音,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丰富语言表达。

(0)
上一篇 2025年2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8日

相关推荐

  • 教学相长的理念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教学相长的理念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一、教学相长的起源与出处 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理念,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之一,成书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其中明确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重点内容:这一理念强…

    2025年3月26日
    1750
  • “珞巴族”怎么读?民族名称发音!

    珞巴族怎么读?民族名称发音解析 引言 在中国56个民族中,珞巴族是一个相对较少被提及的民族。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许多人对“珞巴族”这个名称的发音感到困惑。本文将详细解析“珞巴族”的正确发音,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珞巴族的基本信息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瑜地区,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

    2025年3月12日
    1190
  • ino怎么读?可能是个人名或缩写!

    如何正确发音 “ino”?可能是人名或缩写! # 什么是 “ino”? “ino” 可能代表多种含义,具体取决于上下文。它可以是:– 人名(如意大利或日本名字的缩写)– 缩写(如 “Innovation” 的简写)– 品牌或产品…

    2025年4月2日
    980
  • 磨坊论证是什么?你知道吗?

    磨坊论证:哲学中的心智与物质之争 1. 什么是磨坊论证? 磨坊论证(Mill Argument)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提出的一种思想实验,旨在探讨心智与物质的关系,尤其是反驳机械论或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解释。密尔通过这一论证指出,即使我们能完全理解大脑的物理运作机制,也无法解释主观体验(即“感受质”)的存在。 2. …

    2025年3月26日
    1580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哪部作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处与哲学解析 一、出处溯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又称《老子》),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此句见于《道德经·第五章》,原文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关键释义 –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仪式结束后即被丢弃。老子以此比喻自然法则的客观性与无…

    2025年3月26日
    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