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动物特征词汇发音解析

鬣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动物特征词汇发音解析

# 一、鬣的读音与基本释义

“鬣”的普通话拼音为liè,是第四声(去声)。该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和古代文献中。

核心释义
– 本义指动物颈部的长毛,如“鬣毛”
– 引申指鱼类背鳍(如“鬣鳞”
– 古代特指马颈部的长毛(《说文解字》:“鬣,马鬛也”)

# 二、动物学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 2.1 哺乳动物案例

非洲狮(Panthera leo)
– 雄狮特有的鬣毛是其第二性征
– 鬣毛颜色从金黄到深褐不等,与睾酮水平相关
– 科学术语“mane”(鬣毛)在论文中常对应中文”鬣”

## 2.2 鱼类案例

鬣鳞鲀属(Balistidae)
– 背鳍第一棘刺演化成锁扣机制
– 学名中”balist-“词根源自希腊语”鬣毛”
– 中文命名直接体现其竖立的背鳍鬣状特征

# 三、易混淆词汇辨析

| 词汇 | 拼音 | 区别特征 |
|——|——|———-|
| | liè | 特指动物硬质长毛 |
| 鬃 | zōng | 主要指马颈软毛 |
| 鬛 | rán | 古代泛指毛发 |

常见错误
– 误读为”zhàn”(受”鬇”字影响)
– 与”鬃毛”概念混淆(鬣毛更粗硬且多呈放射状

# 四、专业文献发音建议

1. 学术报告:建议使用国际音标/liɛ̂/标注
2. 英文对照
– 哺乳动物鬣毛:mane [meɪn]
– 鱼类鬣鳞:dorsal spine [‘dɔːrsəl spaɪn]
3. 拉丁学名:注意词根”chaet-“(如鬣狗科Hyaenidae)

> 典型案例:在《中国动物志》第6卷中,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的形态描述特别强调其”颈背部鬣毛呈逆向生长,长度可达30cm”。

# 五、记忆技巧

1. 形声字解析:”鬣”为”髟”+”鼠”,髟部字多与毛发相关
2. 联想记忆法:”列队飘扬的鬣毛”(”列”提示读音)
3. 科学分类法:记住鬣狗科(Hyaenidae)等典型物种

重点提示:当代动物学术语中,“鬣”字使用集中在三个领域
– 猫科动物装饰毛
– 硬骨鱼防御结构
– 古生物复原(如剑齿虎鬣毛假说)

掌握这类专业词汇的准确发音,有助于在学术交流、科普解说等场景展现专业素养。建议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815页进行发音校准练习。

(0)
上一篇 2025年9月28日 下午9:20
下一篇 2025年9月28日 下午9:20

相关推荐

  • 陆游的《示儿》诗中有哪些深情寄语?

    陆游的《示儿》诗是一首深情而庄重的遗嘱,诗中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深情寄语。以下是诗中主要的深情寄语: 1. 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 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寄语:陆游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至死都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他深知人死后万事皆空,但唯一使他痛心的是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 对儿子的殷切嘱咐 诗句:“王师北定…

    2024年12月14日
    2210
  • 关汉卿为何自称“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为何自称“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作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其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的自我剖白,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象征意义的经典意象。这一比喻不仅展现了他鲜明的个人性格,更深刻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反抗。以下从历史背景、文学表达与人格象征三个层面展开…

    2025年11月2日
    220
  • 垂死病中惊坐起是哪首诗?

    垂死病中惊坐起:出处与文学分析 # 诗句出处考证 “垂死病中惊坐起”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全诗内容为: >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 创作背景解析 重点内容: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元稹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州),身患疟疾。听闻挚友…

    2025年6月26日
    1180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是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是谁? 一、西子的历史原型:春秋美女西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西子”即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据《越绝书》记载,西施本名施夷光,因居苎萝山西村而得名“西施”。她作为越王勾践实施“美人计”的关键人物,被献给吴王夫差,最终助越灭吴,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历史佐证: 1. 《…

    1小时前
    00
  • 日本遣唐使如何将唐诗带回本国,并影响日本文学?

    日本遣唐使对唐诗的传播及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引言 日本遣唐使制度(7-9世纪)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一机制,日本系统性地吸收唐代文化精髓,其中唐诗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尤为突出。遣唐使团成员在长安学习诗歌创作技巧,大量抄录诗文典籍,最终推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学与和歌体系。 遣唐使的文学使命 1. 文化使节的选择标准 遣唐使团中专门设有“请益生”与…

    2025年11月9日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