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杨柳”指的是什么?
# 一、诗句背景与争议源起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历来存在两种主流解读:
– 指代《折杨柳》曲调: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本身带有离愁别绪
– 指代自然杨柳树:西北边塞实际生长的杨柳树引发的思乡之情
# 二、文献证据支持的音乐曲调说
# 2.1 汉乐府传统的延续
《折杨柳》作为乐府古题最早见于汉代,梁朝《乐府诗集》收录相关诗歌达53首。唐代形成“闻柳思别”的文化符号:
– 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
–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
– 白居易“听唱阳关第四声”
# 2.2 唐代边塞诗的音乐意象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胡琴琵琶与羌笛”明确记载羌笛是西域常见乐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证实,羌笛在唐代主要用于演奏《折杨柳》等中原曲调,形成“异域乐器+故土曲调”的乡愁模式。
# 三、植物学与历史地理的佐证
# 3.1 西北地区的杨柳种植
尽管玉门关外降水稀少,但考古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存在旱柳(Salix matsudana)种植痕迹:
– 居延汉简记载“种柳三株”
– 敦煌文书P.2005《沙州图经》记录“水边多柳”
– 现代新疆仍存有唐代左公柳后代
# 3.2 诗歌意象的双关性
李颀《古意》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显示,戍边将士听到羌笛演奏的中原曲调更易引发乡愁,这种音乐感染力远超看见实物杨柳。
# 四、多维度论证的典型案例
# 4.1 文本互证案例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的创作背景极具参考价值:
– 创作时间:与《凉州词》同为开元年间
– 地理坐标:同在河西走廊
– 意象运用:“渭城朝雨浥轻尘”写实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则明确指植物
– 传播影响:被谱为《阳关三叠》传唱,证明唐代边塞诗与音乐紧密结合
# 4.2 文物实证案例
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壁画(569年)中:
– 墓主手持羌笛状乐器
– 背景绘有折柳送别场景
– 陪葬品存在《折杨柳》乐谱残片
三重证据链显示乐曲与意象的共生关系。
# 五、学术界的共识与启示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在《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中指出:“唐人边塞诗中的杨柳多具音乐与植物的双重隐喻,但‘羌笛何须怨杨柳’应优先理解为对《折杨柳》曲调的化用,这是由诗歌的声律结构与现场情境共同决定的。”
最终结论:诗句中的“杨柳”主要指向《折杨柳》曲调,同时巧妙利用汉语双关性,在音乐意象中融入植物符号,形成多层审美空间。这种精妙的艺术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达到“物我双会、意曲同工”至高境界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