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谁的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气节的千年绝唱

一、诗句溯源:林则徐的生死宣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震撼人心的名言,出自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1842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贬新疆伊犁,在踏上戍途之际挥笔写就此诗,表明自己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坚定立场。

原诗全文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二、精神内核: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

1. 思想渊源

此句实则化用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的典故。《左传·昭公四年》记载:“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使其成为更具感染力的诗句。

2. 核心价值

这句诗体现了三个层面的精神内涵:
国家至上原则: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生死之上
责任担当意识:不因个人得失而逃避责任
无畏牺牲精神:面对祸福坦然处之的豁达胸怀

三、现实映照:历史与现代的共鸣

1. 林则徐的身体力行

虎门销烟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脚。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深知此举必将触怒英国势力和朝中反对派,但他毅然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在被贬新疆后,他仍致力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真正践行了“不计祸福”的承诺。

2. 现代抗疫中的体现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他在接受采访时引用林则徐的这句诗,表示:“这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态度。”全国4.2万名援鄂医务人员无一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现代践行者。

3. 科技攻坚的例证

“两弹一星”元勋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数十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奋战28年,因核辐射身患癌症。他曾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也值得。”这正是当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动写照。

四、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不灭火种

1. 领导人的引用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此句,强调:“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2013年他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以此诗句勉励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

2. 教育领域的传承

此诗句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年轻一代理解其中蕴含的担当精神。

3. 文化作品的传播

在电影《林则徐》、电视剧《鸦片战争》等文艺作品中,这句诗被反复呈现,使其跨越时空,持续激励着当代人。

五、当代启示:永恒的价值坐标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句诞生于180年前的诗句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它提醒我们:
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真正的幸福在于为国奉献
勇气与担当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已不仅是林则徐的个人抒怀,更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续写着民族气节的壮丽篇章。

(0)
上一篇 18小时前
下一篇 18小时前

相关推荐

  • 苏轼教子诗话:哪些作品暗含了东坡先生对后代的人生期许?

    苏轼教子诗话:哪些作品暗含了东坡先生对后代的人生期许? 一、苏轼教子诗的文化背景 苏轼作为北宋文坛巨匠,其诗文不仅展现个人情怀,更蕴含深厚的家训传统。在”学而优则仕”的宋代,士大夫阶层尤为重视子弟教育,苏轼通过诗歌形式将人生智慧传递给子嗣,形成独特的诗教体系。 重点内容:宋代文人普遍采用”以诗训子”的方式,但苏…

    2025年6月7日
    1180
  • 月夜有哪些诗?诗词中的月光意境

    月夜有哪些诗?诗词中的月光意境 一、月夜诗的经典主题 月夜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借月光抒发思乡、怀人、孤寂、超脱等情感。月光因其清冷、朦胧的特质,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二、月夜诗的典型作品 1. 思乡怀人 –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以月光为媒介,表达游子思乡之情,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

    2025年4月10日
    1580
  • 现代写夕阳的诗有哪些?黄昏意象的现代性转化

    现代写夕阳的诗有哪些?黄昏意象的现代性转化 一、现代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夕阳作为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现代诗中经历了象征意义与审美表达的转化。现代诗人更注重个体体验、时间哲思与都市语境的融合,赋予黄昏以新的内涵。 1. 个体情感的投射 现代诗人常以夕阳为载体,表达孤独、乡愁或生命反思。例如:– 海子《日落》: “黄昏…

    2025年6月22日
    960
  • “僧诗”“道诗”如何将宗教感悟与诗歌艺术相结合?

    僧诗与道诗:宗教感悟与诗歌艺术的交融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僧诗与道诗作为宗教文学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佛教与道教思想与诗歌创作的深度融合。这类诗歌不仅承载着宗教修行者的精神感悟,还通过精妙的艺术形式,将抽象的宗教理念转化为可感的审美体验。以下从僧诗与道诗的特点、结合方式及实际案例展开分析。 一、僧诗:禅悟与诗境的互渗 僧诗主要指佛教僧侣创作的诗歌…

    2025年11月9日
    140
  • 以“裕”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以“裕”字开头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裕父: 作者:姜夔,朝代:宋,诗名:《湘月》 裕陵书藁公不朽: 作者:黄庭坚,朝代:宋,诗名:《谢文灏元丰上文藁》 裕陵故物秦家得: 作者:苏泂,朝代:宋,诗名:《川墨送两冯君》 裕陵初策士: 作者:吴宽,朝代:明,诗名:《刘文安公挽章》 裕农足国端有道: 作者:敖陶孙,朝代:宋,诗名:《代人寿度支郎中李嘉言》 …

    2024年11月25日
    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