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气节的千年绝唱
一、诗句溯源:林则徐的生死宣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震撼人心的名言,出自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1842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贬新疆伊犁,在踏上戍途之际挥笔写就此诗,表明自己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坚定立场。
原诗全文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二、精神内核: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
1. 思想渊源
此句实则化用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的典故。《左传·昭公四年》记载:“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使其成为更具感染力的诗句。
2. 核心价值
这句诗体现了三个层面的精神内涵:
– 国家至上原则: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生死之上
– 责任担当意识:不因个人得失而逃避责任
– 无畏牺牲精神:面对祸福坦然处之的豁达胸怀
三、现实映照:历史与现代的共鸣
1. 林则徐的身体力行
虎门销烟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脚。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深知此举必将触怒英国势力和朝中反对派,但他毅然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在被贬新疆后,他仍致力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真正践行了“不计祸福”的承诺。
2. 现代抗疫中的体现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他在接受采访时引用林则徐的这句诗,表示:“这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态度。”全国4.2万名援鄂医务人员无一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现代践行者。
3. 科技攻坚的例证
“两弹一星”元勋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数十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奋战28年,因核辐射身患癌症。他曾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也值得。”这正是当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动写照。
四、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不灭火种
1. 领导人的引用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此句,强调:“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2013年他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以此诗句勉励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
2. 教育领域的传承
此诗句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年轻一代理解其中蕴含的担当精神。
3. 文化作品的传播
在电影《林则徐》、电视剧《鸦片战争》等文艺作品中,这句诗被反复呈现,使其跨越时空,持续激励着当代人。
五、当代启示:永恒的价值坐标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句诞生于180年前的诗句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它提醒我们:
– 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 真正的幸福在于为国奉献
– 勇气与担当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已不仅是林则徐的个人抒怀,更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续写着民族气节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