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天公重抖擞”中“抖擞”的深层解读与时代启示
一、诗句溯源与“抖擞”本义探析
“我劝天公重抖擞”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这首诗创作于1839年,正值鸦片战争前夕,社会积弊深重,人才制度僵化。诗人在途经镇江时目睹民间祭神仪式,借题发挥写下此千古名句。
“抖擞”一词的本义为“振作、奋发”。在古汉语中,“抖”指振动、颤动,“擞”意为用通条插到火炉里抖动使炉灰脱落。二字组合后引申为振作精神、焕发活力的状态。在佛教用语中,“抖擞”更含有清除尘垢、涤荡心灵的深意,与诗人希望破除陈规、革新社会的诉求高度契合。
二、“抖擞”在历史语境中的多维解读
2.1 社会革新的呼唤
龚自珍所处的道光年间,科举制度僵化,用人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抖擞”体现了对打破“万马齐喑”局面的迫切期待。当时朝廷实行“捐纳”制度,许多无能之辈通过捐钱获得官职,而真正有才之士却因出身微贱难以晋升。诗人借“天公”意象,实则是向统治者提出政治改革的强烈诉求。
2.2 人才观念的革新
诗句中的“不拘一格”与“抖擞”形成语义呼应。在传统人才选拔中,“格”既指科举考试的格式规范,也暗喻人才评价的刻板标准。龚自珍主张的“抖擞”,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人才发展的框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当代人才发展中的“抖擞”实践案例
3.1 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
华为实施的“天才少年计划”是现代企业“抖擞”精神的典型体现。该计划打破传统的学历、资历限制,为具有特殊天赋的年轻人提供最高达201万元的年薪。例如,2020年入选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张霁,在计算机系统领域展现卓越才能,尽管其本科院校非985/211,但华为仍破格录用,这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现代诠释。
3.2 西湖大学的创新机制
西湖大学建立的“跨学科人才评价体系”展现了学术领域的“抖擞”实践。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允许学者根据研究需求自由组建团队。如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创建西湖大学时明确提出:“我们要的是有创新思维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这种理念使得许多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可能被埋没的创新人才获得了发展平台。
3.3 深圳特区的“举荐制”改革
深圳市推行的人才认定“举荐制”体现了制度层面的“抖擞”创新。该制度允许行业领军人物直接推荐特殊人才,无需经过传统评审程序。例如,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曾通过此机制推荐多位无人机领域的青年才俊,这些人才在常规评价中可能因学历不足而被拒之门外,但实际证明他们都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四、现代组织中实现“抖擞”的管理策略
4.1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能力导向”而非“资历导向”的评价机制。阿里巴巴的“P级”专业技术晋升通道,允许技术人员不经过管理岗位也能获得高级别晋升,如85后工程师吴瀚清因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突出贡献,28岁即晋升为P10级专家。
4.2 创造容错环境
“抖擞”需要允许失败的组织文化。谷歌公司的“20%时间制”允许员工将每周一天的工作时间用于自选项目,即使项目失败也不影响绩效考核,这种机制催生了Gmail等创新产品。
五、结语:抖擞精神的当代价值
“抖擞”不仅是振作精神,更是系统性的革新与解放。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龚自珍的诗句依然具有深刻启示:唯有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打破人才发展的各种“格”,才能真正实现“万马齐喑究可哀”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历史转变。这需要个人、组织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抖擞”,方能在这场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先机。
当代社会的“抖擞”已从单方面的呼吁转变为双向的赋能:既需要制度为人才提供施展空间,也需要人才自我“抖擞”以抓住机遇。这种动态平衡正是龚自珍诗句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