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的诗句里藏着多少愁?

秋风萧瑟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愁绪,这些愁绪可能源于对家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伤感等。以下是一些描绘秋风萧瑟并蕴含愁绪的诗句及其背后的情感:

  1.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出处:张籍《秋思》
    • 愁绪: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秋风,触景生情,想要写一封家书,却担心匆匆之间难以表达完所有的思念之情。在送信人即将出发时,又拆开信封,想要再补充几句。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正是诗人内心愁绪的深刻体现。
  2.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 出处:曹丕《燕歌行》
    • 愁绪: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群燕南飞,一片凄凉景象。诗人(或诗中女子)孤独地守在空房中,思念着远方的君子,愁绪满怀,不禁泪下沾裳。这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3. “秋风萧瑟天气清,万里无霞月正明。玉宇琼楼何处是?只在虚无缥缈间。”

    • 出处:虽非直接出自某一具体诗篇,但融合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秋意与仙境意象
    • 愁绪:秋风萧瑟,天气清朗,万里无云,月光皎洁。然而,在这美好的夜晚,诗人却感到孤独与迷茫,不知道心中的仙境(或理想)在何处。这种愁绪既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
  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出处:杜甫《登高》
    • 愁绪: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秋风中落叶纷飞的萧瑟景象。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的痛苦和孤独,以及对老年多病的无奈和悲哀。
  5.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出处:刘禹锡《秋风引》
    • 愁绪:秋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带来了雁群的哀鸣。清晨时分,秋风穿过庭树,孤客最先感受到了这份凉意和萧瑟。这句诗通过描绘秋风的到来和孤客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秋风萧瑟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愁绪。这些愁绪可能源于对家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伤感等。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与哀愁。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下午10:37
下一篇 2024年12月30日 下午10:40

相关推荐

  • 现当代诗人(如毛泽东、徐志摩)如何从唐诗中汲取营养?

    现当代诗人对唐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引言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当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始终与唐诗传统保持着深刻而复杂的对话关系。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形式技巧层面,更深入到意象运用、意境营造和精神内核等多个维度。 意象系统的现代转化 自然意象的延续与重构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通过对”雪”意象的重新诠…

    5天前
    140
  • 大雪满弓刀出自哪首诗?

    大雪满弓刀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大雪满弓刀”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全诗如下: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歌背景 1. 作者简介:卢纶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边塞诗风格雄浑,意境开阔。2.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将士在恶劣环境中追击敌人的场景,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与艰苦。 重点内容…

    2025年7月1日
    960
  • 李白是如何用诗描绘梦境与仙境的?

    李白诗中的梦境与仙境:一场穿越时空的浪漫神游 李白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代表,其作品中梦境与仙境的描绘构成了独特的超现实主义美学。他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巧妙融合,创造出一个既瑰丽奇幻又饱含哲思的精神世界。 梦境书写的三重境界 潜意识的诗意释放 在李白的诗歌中,梦境成为突破现实束缚的通道。《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其梦境诗的代表作,诗中…

    2025年10月25日
    310
  • 李清照《声声慢》开篇的七组叠字究竟妙在何处?

    李清照《声声慢》开篇七组叠字的艺术奥秘 一、开篇叠字的独特形式 李清照《声声慢》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开篇,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堪称空前绝后的语言创新。这十四字连续使用叠字手法,形成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张力,为整首词奠定了深沉悲凉的基调。 二、七组叠字的多维艺术魅力 1. 音韵层面的精妙设计 这七组叠字在音韵上构…

    2025年11月4日
    200
  • 苏州有哪些诗庙出名?寒山寺与枫桥的诗文化地标巡礼

    苏州诗庙巡礼:寒山寺与枫桥的诗文化地标探析 一、苏州诗庙的文化地位 苏州作为江南文化重镇,其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诗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诗篇,尤以寒山寺、枫桥等为代表,形成独特的“诗庙共生”现象。 重点案例:–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名扬天下,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地标。– 清代俞樾重修寒山寺时题写碑文…

    2025年5月4日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