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闻鲈鱼美是哪一首诗?

但闻鲈鱼美:诗句溯源与文学解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但闻鲈鱼美”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下荆门》。全诗如下:
>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 此行不为鲈鱼美,自爱名山入剡中。

重点内容:诗中“鲈鱼美”化用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晋书·张翰传》),表达对故乡风物的怀念。李白反用此典,强调自己远游是为探访名山,而非贪恋美食。

二、典故关联与实际案例

1. 张翰的“莼鲈之思”

西晋张翰因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辞官归隐。这一典故成为中国文学中“思乡”的经典意象
案例: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亦引用此典,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2. 李白的反用与创新

李白在《秋下荆门》中以“不为鲈鱼美”表明志趣,展现盛唐诗人追求自由、寄情山水的精神。
对比案例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同样表现隐逸情怀,但未用典。
– 李白通过典故反用,强化了诗歌的张力。

三、艺术特色与影响

1.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以“布帆无恙”等意象勾勒秋景。
2. 情感表达“自爱名山”四字直抒胸臆,体现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3. 后世影响:此诗成为唐代山水诗代表作之一,后人多效仿其“反用典故”手法。

重点内容:李白的创新在于将传统思乡意象转化为个人理想的宣言,展现了盛唐诗歌的突破性思维

四、延伸思考

现代文学中,“鲈鱼美”仍被频繁引用。例如:
– 作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提及鲈鱼,赋予其文化记忆的符号意义
–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以“莼鲈之思”开篇,诠释食物与情感的联系。

结论:李白《秋下荆门》通过典故的灵活运用,将个人情怀与历史文脉结合,成为唐诗中以小见大的典范。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4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下午11:04

相关推荐

  • 元曲如何通过“山水”意象来表达隐逸情怀?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元曲如何通过“山水”意象表达隐逸情怀的专业文章。 元曲中的“山水”意象与隐逸情怀的抒写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泼辣直白、自然本真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异族统治、科举中断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元代文人普遍面临着仕进无门或对现实政治极度失望的困境。于是,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通过文学创作表达隐逸情怀,便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归宿与艺…

    2025年11月2日
    190
  • “两乡同见月,两乡月同明”,刘淑柔如何巧妙表达中秋夜的共同思念?

    两乡同见月,两乡月同明:刘淑柔如何以时空交织的月光传递中秋共同思念 中秋月色作为古典诗歌中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与思念的复杂情感。唐代女诗人刘淑柔在《中秋夜泊武昌》中写下的“两乡同见月,两乡月同明”,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将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凝聚于同一轮明月,创造了中国中秋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抒情范式。 一、双重空间并置:创造情感共鸣的视觉图…

    2025年11月9日
    200
  • 唐诗与宋诗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唐诗与宋诗的本质区别 一、核心差异概述 唐诗以情韵取胜,宋诗以理趣见长。这一本质区别源于两个朝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开放,诗人更注重情感抒发与意境营造;宋代崇文抑武、理学兴盛,诗人更追求思辨深度与学问积淀。 二、具体差异分析 # 情感表达方式 唐诗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形成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2025年10月21日
    310
  • 杜苏轼的诗有哪些?两大文豪的隔空对话

    杜苏轼的诗有哪些?两大文豪的隔空对话 一、杜甫与苏轼的诗歌风格对比 杜甫(712-770)与苏轼(1037-1101)虽相隔三百余年,但同为唐宋文学巅峰的代表人物。– 杜甫:以沉郁顿挫著称,关注社会现实,如《三吏》《三别》揭露战乱疾苦。– 苏轼:以豪放旷达闻名,融合儒释道思想,如《赤壁赋》展现超然物外的境界。 重点内容:杜甫诗重“诗史…

    2025年5月8日
    1420
  • 现代诗有哪些优美的诗?在字句间感受诗意震颤

    现代诗中的诗意震颤:探寻字句间的美学密码 一、现代诗的审美核心:打破常规的语言艺术 现代诗以自由的形式和凝练的意象著称,通过打破传统格律束缚,赋予语言更丰富的表现力。重点在于:诗人通过陌生化表达(如矛盾修辞、意象叠加)激发读者的联想,让平凡字句焕发诗意。 案例: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通过悖论式对比,尖锐揭示社会现实,…

    2025年4月25日
    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