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乐府作者有哪些诗?民间歌谣中的汉代社会图景与人性光辉
一、汉乐府的主要作者与代表作品
汉乐府作为汉代官方音乐机构,其作品多由无名氏创作,部分可考作者包括:
1. 李延年(宫廷乐官)
– 《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最早见于《汉书·外戚传》)
2. 班婕妤(西汉女诗人)
– 《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以团扇喻女子命运)
重点内容:现存汉乐府诗约100余首,收录于《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中,90%为民间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了汉代社会百态。
二、民间歌谣中的社会图景
(一)战争苦难的实录
–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以乌鸦食腐的骇人画面,揭露战争惨状(《鼓吹曲辞》)
–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通过老兵归家见“松柏冢累累”的悲剧,控诉兵役制度(《横吹曲辞》)
(二)阶级矛盾的镜像
– 《东门行》: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描写贫民“拔剑东门去”的决绝反抗(《相和歌辞》)
– 《陌上桑》:
采桑女罗敷智拒太守,展现平民智慧与权贵丑态的鲜明对比
重点案例:《孤儿行》中”兄嫂令我行贾”的童工剥削,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汉代商人阶层崛起形成互文。
三、人性光辉的艺术表达
(一)爱情婚姻的多元书写
– 《上邪》:
“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
炽烈誓言突破《诗经》含蓄传统(《铙歌十八曲》)
–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揭示礼教压迫下的人性挣扎(东汉末年作品)
(二)生命意识的觉醒
–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体现汉代时间焦虑与建功立业的价值观
– 《薤露》挽歌:
“薤上露,何易晞”
以朝露意象表达对生命短暂的哲学思考
四、文学史意义
重点内容:汉乐府开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叙事性、口语化特征直接影响唐代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乐府机构”采诗夜诵”,这些民间歌谣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的活态档案,比正史记载更具情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