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诗歌创作全貌:从“三吏三别”到晚年绝句
# 一、杜甫诗歌的分期与代表作品
杜甫(712-770)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1. 早期(712-746):以《望岳》《房兵曹胡马》为代表,展现豪迈气概
2. 困守长安(746-755):创作《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现实之作
3. 战乱时期(755-759):巅峰期,诞生“三吏三别”等史诗级作品
4. 漂泊西南(760-770):风格沉郁,律诗技艺臻于化境
# 二、“三吏三别”:现实主义高峰
重点内容:759年创作的这组诗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达到顶峰。
| 作品 | 核心主题 | 经典诗句示例 |
|————-|————————-|—————————–|
| 《新安吏》 | 征兵惨状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
| 《石壕吏》 | 老妇代子从军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 《潼关吏》 | 军事防御 |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
| 《新婚别》 | 新婚即别 |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
| 《无家别》 | 战后荒芜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
| 《垂老别》 | 老人被迫参军 |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
# 三、战乱时期的经典之作
1. 《春望》(757年)
– 名句标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通过长安沦陷后的春景,展现深沉的爱国情怀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
– 由个人苦难升华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境界
# 四、晚年律诗的艺术巅峰
重点内容:杜甫晚年律诗达到”沉郁顿挫“的艺术极致,七律尤为突出。
1. 《登高》(767年)
– 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 经典结构:”风急天高猿啸哀”写景,”万里悲秋常作客”抒情
2. 《秋兴八首》(766年)
– 联章体七律代表作
– 其一组诗展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苍茫意境
3. 绝句艺术的创新
– 《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以画入诗,开创绝句新境界
# 五、诗史地位与影响
1. 现存诗歌1400余首,涵盖所有诗歌体裁
2. “诗史”称号的确立:以《哀江头》《北征》等作品记录安史之乱
3. 对后世影响: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传统,为白居易等人继承发展
案例对比:早期《望岳》”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与晚年《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的忧思,完整呈现了诗人的人生轨迹与艺术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