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亲情诗,有哪些温馨之作?

郑珍,字子尹,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被誉为西南“大儒”。他一生写下了九百多首诗歌,其中亲情诗约占四分之一,贯穿其诗歌创作的始终。这些抒写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等人伦情感的诗歌,彰显了诗人至孝的品性与责任感,是为儒家“仁爱”典范。以下是一些郑珍温馨动人的亲情诗:

《题黔西孝廉史适洲大弟<秋灯画荻图>》

“平生我亦玩钝儿,家贫读书仰慈母。看此寒灯照秋卷,却忆当年庭下时。虫声满地月上牖,纺车鸣露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珍童年时期,母亲在秋夜陪伴他读书的情景。母亲白天要操持家务,晚上也不肯早早入睡,一边纺纱,一边督促子尹挑灯夜读。温情的画面,父母之心,令人怜惜,增强了其亲情诗的感染力。

《芝女周岁》

“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倚槽饲么豚,泪俯彘盘抹。……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

这首诗记录了郑珍21岁时进京赴试,与母亲别离时的情形。母亲不忍心见到儿子离开,就背过身去喂猪,眼泪洒在食槽上。即使走远了,还是不敢回头,只是背对着儿子离开的方向隐隐哭泣。儿行千里母担忧,这种对其生命安危的担忧或许早已胜过对其功名的期许。

《母教录》

“母坐书室,遍阅插架,曰:‘多矣!’珍曰:‘多则多矣,然骤读不到。诚以此甘旨,不犹愈乎?’母问:‘若以供甘旨,今皆在溷厕中矣。语云:一世买书三世读。汝家落后,遗籍仅一堆,授汝者皆其本。若当时少一部,亦少授汝一部矣。此事物焉能尽读,能一卷中得一句两句,便有益不少。勿悔也!’”

这段出自《母教录》的文字,记录了郑珍母亲对其教育的重视和深远影响。母亲不仅关注郑珍的生活,更重视对他的精神滋养,这种深厚的母爱和教育对郑珍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

“少小顽皮不读书,抓来麻怪学阉猪。惹爹震怒挥鞭响,讨母宽刑挤眼嘘。一任流年驱旧事,几回愁泪湿新裾。何堪二老天堂去,隔梦挨鞭愿总虚。”

这首诗回忆了诗人郑珍小时候顽皮不读书,父母管教他的情景。虽然诗中提到了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宽容,但整体氛围温馨而感人,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另一面。

这些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郑珍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温馨之作不仅反映了郑珍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要性。

(0)
上一篇 2024年10月4日 下午5:27
下一篇 2024年10月4日 下午5:29

相关推荐

  • 白居易的忧国诗有哪些?《卖炭翁》如何刺痛时代痛点?

    白居易的忧国诗及其时代批判性研究 一、白居易的忧国诗代表作 白居易作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讽喻诗”系统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与民生疾苦。以下为几首典型忧国诗作: 1. 《卖炭翁》 – 主题:揭露“宫市”制度对底层百姓的剥削。 – 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 《观刈麦》 – 主题:描写农民在赋税压迫…

    2025年5月8日
    1020
  • 诗配画有哪些问题?图文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的争议

    诗配画有哪些问题?图文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的争议 一、诗配画的核心争议 诗配画(Ekphrasis)指通过文字描述或回应视觉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的创作形式。这种跨媒介实践在古今中外广泛存在,但其合法性、艺术价值及图文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1. 图文主从关系的模糊性 – 问题:诗歌与绘画孰为主导?部分学者认为诗配画是“文字的僭越”,可能削弱原画作的独…

    2025年5月31日
    1060
  • 吞噬读音是什么意思?文学作品中正确发音示范

    吞噬读音是什么意思?文学作品中正确发音示范 一、吞噬读音的定义 “吞噬”的拼音为 tūn shì(注音:ㄊㄨㄣ ㄕˋ),是一个汉语动词,意为:1. 大口吞食(如动物捕猎);2. 比喻侵占、淹没(如“黑暗吞噬了光芒”)。 在文学作品中,正确发音对理解语境和情感表达至关重要。 — 二、发音要点与常见错误 1. 正确发音示范 – “吞”(t…

    2025年9月28日
    290
  • 题画诗有哪些竹子图片?郑板桥《竹石》题画竹诗解读

    题画诗中的竹子意象及郑板桥《竹石》解读 # 一、题画诗与竹子图像的经典组合 题画诗是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书画印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竹子作为”四君子”之一,是文人画最常见的题材。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题画竹图像类型: 1. 墨竹图(如文同《墨竹图》) – 纯以水墨表现竹枝的疏密变化 – 常见”个”…

    2025年5月1日
    1090
  • 《诗经·蜉蝣》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诗经·蜉蝣》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一、比兴手法 起兴: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起兴,通过描述蜉蝣羽翼的鲜丽来引出下文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感慨。蜉蝣的羽翼被比作华美的衣裳,这种起兴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蜉蝣的形象,也为后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比喻:诗中“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等句,将蜉蝣的羽翼比作人的衣裳,形象地展现了蜉蝣羽翼的鲜丽。同时,这种比喻也暗示…

    2024年11月25日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