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亲情诗,有哪些温馨之作?

Random Image

郑珍,字子尹,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被誉为西南“大儒”。他一生写下了九百多首诗歌,其中亲情诗约占四分之一,贯穿其诗歌创作的始终。这些抒写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等人伦情感的诗歌,彰显了诗人至孝的品性与责任感,是为儒家“仁爱”典范。以下是一些郑珍温馨动人的亲情诗:

《题黔西孝廉史适洲大弟<秋灯画荻图>》

“平生我亦玩钝儿,家贫读书仰慈母。看此寒灯照秋卷,却忆当年庭下时。虫声满地月上牖,纺车鸣露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郑珍童年时期,母亲在秋夜陪伴他读书的情景。母亲白天要操持家务,晚上也不肯早早入睡,一边纺纱,一边督促子尹挑灯夜读。温情的画面,父母之心,令人怜惜,增强了其亲情诗的感染力。

《芝女周岁》

“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倚槽饲么豚,泪俯彘盘抹。……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

这首诗记录了郑珍21岁时进京赴试,与母亲别离时的情形。母亲不忍心见到儿子离开,就背过身去喂猪,眼泪洒在食槽上。即使走远了,还是不敢回头,只是背对着儿子离开的方向隐隐哭泣。儿行千里母担忧,这种对其生命安危的担忧或许早已胜过对其功名的期许。

《母教录》

“母坐书室,遍阅插架,曰:‘多矣!’珍曰:‘多则多矣,然骤读不到。诚以此甘旨,不犹愈乎?’母问:‘若以供甘旨,今皆在溷厕中矣。语云:一世买书三世读。汝家落后,遗籍仅一堆,授汝者皆其本。若当时少一部,亦少授汝一部矣。此事物焉能尽读,能一卷中得一句两句,便有益不少。勿悔也!’”

这段出自《母教录》的文字,记录了郑珍母亲对其教育的重视和深远影响。母亲不仅关注郑珍的生活,更重视对他的精神滋养,这种深厚的母爱和教育对郑珍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

“少小顽皮不读书,抓来麻怪学阉猪。惹爹震怒挥鞭响,讨母宽刑挤眼嘘。一任流年驱旧事,几回愁泪湿新裾。何堪二老天堂去,隔梦挨鞭愿总虚。”

这首诗回忆了诗人郑珍小时候顽皮不读书,父母管教他的情景。虽然诗中提到了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宽容,但整体氛围温馨而感人,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另一面。

这些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郑珍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温馨之作不仅反映了郑珍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亲情的重要性。

(0)
上一篇 2024年10月4日
下一篇 2024年10月4日

相关推荐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有哪些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六首,分别是《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送别》《宴词》和《九日送别》。这些诗作在《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中都有记载。以下是每首诗的简要介绍: 《登鹳雀楼》: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其中“欲穷…

    2024年12月11日
    1380
  • 大海与船的诗句,哪些描绘了壮阔的海上风光?

    大海与船的诗句中,有许多描绘了壮阔的海上风光,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这句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船只在壮阔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景象,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出自宋代陆游的《观潮》。这句诗描绘了海面平静如镜,楼船帆影倒映其中的美丽景象,展现了大海的宁…

    2024年12月21日
    830
  • 为国分忧的诗句中有何担当?

    为国分忧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以下是对这些诗句中担当精神的详细分析: 诗句中的担当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处:南宋·陆游《病起书怀》 担当精神:尽管地位卑微,但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诗人表示,即使事情已经确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这种精神体现了诗…

    2024年12月30日
    950
  • 高适诗歌中的副业元素:哪些作品反映边塞贸易?

    高适诗歌中的副业元素:哪些作品反映边塞贸易? 一、高适诗歌与边塞经济的关联 高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展现战争与戍边生活,还隐含对边塞贸易这一副业的经济观察。唐代边关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资交换的枢纽,高适通过诗歌记录了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态。 二、反映边塞贸易的核心作品分析 1. 《燕歌行》中的军市描写 诗中“战士军前半…

    2025年4月17日
    170
  • 诗人互酬诗作中的佳话有哪些?揭秘文人间的诗意唱和

    诗人互酬诗作中的佳话有哪些?揭秘文人间的诗意唱和 一、互酬诗作的传统与意义 互酬诗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交往的重要方式,既体现才情切磋,又承载情感交流。这种传统可追溯至《诗经》中的“赠答”形式,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重点内容:文人通过诗歌唱和,既展现文学造诣,又巩固社会关系,甚至推动诗歌流派的发展。 — 二、经典案例:文人唱和的诗意佳话 1. 李白与杜甫…

    2025年4月23日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