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而后立的诗句,哪些能给你力量?

“破而后立”是一个富含哲理的成语,意指打破旧有的才能建立新的,通过此过程获得新生。以下是一些能够给人力量的“破而后立”的诗句:

  1. 项羽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

    •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 力量体现:这句话展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决绝与勇气,不留后路,只有向前走,不能回头。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敢于打破旧有的束缚和限制,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2. 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力量体现:这首诗通过描绘扎根于峭壁之上的翠竹,展现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破岩中扎根,经历千磨万击仍然坚劲挺立,这种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勇于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
  3.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力量体现:虽然这句诗并未直接提及“破而后立”,但其蕴含的哲理却与之相通。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必须站得更高。这鼓励人们不断攀登,勇于突破现有的高度和限制,寻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
  4. 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力量体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即使前路艰难,也要相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信心,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5.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力量体现:这首诗通过描绘石灰石历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仍能保持清白的品质,展现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强和勇敢,为了更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这些诗句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破而后立”的哲理,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我,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它们所蕴含的力量和智慧,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24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4年12月24日 下午8:05

相关推荐

  • 李白有哪些写景的诗?诗仙山水诗精选集

    李白有哪些写景的诗?诗仙山水诗精选集 一、李白山水诗的创作特点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山水诗以雄奇奔放、想象瑰丽著称,常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盛唐气象。他的写景诗不仅描绘山水形貌,更赋予自然以生命力和哲学意味,代表作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 二、李白经典写景诗分类赏析 1. 壮丽山河 &#8211…

    2025年4月14日
    1390
  • 数的清词有哪些经典之作?

    在清词中,运用数字来增添诗意、表达情感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数字或用来描绘景物,或用来抒发情感,或用来构建意境,使得清词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含有数字的清词作品: 1. 《山村咏怀》宋·邵雍 原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赏析:这首诗将一到十的数字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中,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村风景画,展现了诗人对…

    2024年10月2日
    2130
  • 何人不识君出自哪首诗?

    何人不识君出自哪首诗? 诗歌出处与背景 “何人不识君” 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友人董庭兰(唐代著名琴师)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鼓励与宽慰。“天下谁人不识君”(后演变为“何人不识君”)是千古名句,既赞美了董庭兰的才华与声望,…

    2025年6月28日
    750
  • 春字头的诗有哪些?万物生长的春日诗语

    春字头的诗有哪些?万物生长的春日诗语 一、春字头诗歌的文学意义 “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着生机、希望与复苏,以“春”字开头的诗歌往往承载着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这类作品通过描绘春日景象,抒发情感或哲思,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经典春字头诗歌赏析 1.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重点内容:杜甫以“春”起笔,反衬…

    2025年5月18日
    1380
  • 历朝送别诗有哪些?这些诗句道尽离愁别绪

    历朝送别诗有哪些?这些诗句道尽离愁别绪 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历代文人通过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抒发了离愁别绪、友情亲情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下是历朝送别诗的梳理及经典案例。 一、先秦至汉魏:送别诗的萌芽 早期的送别诗多与祭祀、征战相关,情感质朴。– 《诗经·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这是中国…

    2025年5月15日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