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社

  • 对影成三人是李白的哪首诗?

    李白诗歌中的“对影成三人”出自哪首诗? 重点内容 “对影成三人”这一经典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全诗通过月、影、人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孤独中自得其乐的浪漫情怀,是李白“豪放飘逸”诗风的典型代表。 — 诗歌全文及背景分析 原诗内容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

    2025年6月24日
    170
  • 风吹过耳畔的声音是哪首诗?

    风吹过耳畔的声音:探寻诗歌中的风声意象 一、风声在诗歌中的文化象征 风声作为自然意象,在古典与现代诗歌中常承载多重情感:– 孤独与思念:如唐代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以风声隐喻离愁。– 自由与超脱: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风声表现豁达心境。 重点内容:风声的听觉特性使其成为诗人传递无…

    2025年6月24日
    190
  • 老人今年八十几是哪首诗?

    老人今年八十几是哪首诗? 背景介绍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老年人生活状态和情感的作品。其中,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就包含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老人今年八十几”这一表述并非直接出自某首著名古诗,但与之相关的诗句和意境可以在多首诗词中找到影子。 可能相关的诗句 1. 杜甫《曲江二首·…

    2025年6月24日
    180
  • 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哪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哪首诗? 1. 诗歌出处 “风急天高猿啸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该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七律之冠”。 — 2. 全诗内容与解析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2025年6月24日
    180
  • 合称乐府双璧是哪两首诗?

    合称乐府双璧的是哪两首诗? 乐府双璧的定义 乐府双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两首杰出乐府诗的合称,它们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这两首诗分别是:1. 《孔雀东南飞》2.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 诗歌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创作于东汉末年,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重点内容 – 主题:批判封建…

    2025年6月24日
    160
  • 更有早行人出自哪首诗?

    更有早行人出自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与背景 “更有早行人”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全诗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关键句解析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名句,通过意象叠加展现旅途艰辛。– “更有早行人…

    2025年6月24日
    190
  • 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哪首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出处及文学赏析 一、诗句出处 “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该句是文中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色的经典名句,下句为“秋水共长天一色”,二者共同构成千古绝唱。 原文节选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

    2025年6月24日
    200
  • 黄河入海流出自哪首诗?

    黄河入海流出自哪首诗? 一、诗歌出处及背景 “黄河入海流”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如下: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绝句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时远眺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景象,同时蕴含了积极向上的哲理。 二、诗句解析与艺术特色 1. 意象壮美: – “黄河入海流”以动…

    2025年6月24日
    160
  • 何处得秋霜出自哪首诗?

    何处得秋霜出自哪首诗? 诗句出处 “何处得秋霜”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全诗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句解析 1. 核心意象: – “秋霜”比喻白发,象征诗人因愁绪而生的衰老。 – “三千丈”的夸张手法,突出愁绪之深重。 2. 情感表达: 李白通过对镜自问的写法…

    2025年6月24日
    180
  •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哪首诗?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处与文学解析 # 诗句出处考证 “儿行千里母担忧”并非出自古典诗词,而是源自清代文学著作《儿妇英雄传》(又名《儿女英雄传》)的第二十三回。这部由文康所著的小说创作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是清代重要的世情小说代表作。 原文语境为:> “何况今日玉郎(安公子)奉着老母的命,远来救父,这儿行…

    2025年6月24日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