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社

  • 面壁常思己过的整首诗?

    面壁常思己过:一首修身自省的经典诗作解析 # 诗歌全文及背景 “面壁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修身格言,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全诗内容如下: 面壁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 诗句逐句解析 ## 核…

    2025年6月26日
    110
  •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一、外形之美:自然的艺术杰作 白鹭的外形堪称大自然的艺术品,其优雅的线条和纯净的白色羽毛,仿佛一首视觉上的诗。– 案例:郭沫若在《白鹭》中写道:“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种恰到好处的比例,正是诗歌中“炼字”的体现。– 重点内容…

    2025年6月26日
    120
  • 登高诗有哪几首?

    登高诗的分类与代表作品 一、登高诗的定义与特点 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题材类型,指诗人通过登临高处远眺,抒发人生感慨、家国情怀或哲理思考的诗歌。其特点包括:– 空间视野的拓展性(由近及远)– 时间维度的延伸性(即景怀古)– 情感表达的层次性(由物及人) 二、经典登高诗分类解析 1. 唐代登高诗巅峰之作 杜甫《登高》(…

    2025年6月26日
    110
  • 杜甫三行诗是哪三首?

    杜甫三行诗是哪三首? 一、杜甫三行诗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沉郁顿挫著称。尽管他多以律诗和古体诗闻名,但部分短诗因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常被后人以“三行诗”形式摘录或改编。以下三首作品因其高度浓缩的艺术表现力,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杜甫三行诗”案例。 — 二、三首代表性作品解析 1. 《绝句》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2025年6月26日
    120
  • 江畔独步寻花第五首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的文学解析与审美价值 一、诗歌文本与背景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组诗之一,全诗如下:>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创作背景:公元761年,杜甫在友人严武资助下于浣花溪畔建草堂,暂得安定。此诗通过江畔寻花的日常片段,展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乱世中…

    2025年6月26日
    160
  • 李白把酒问青天是哪一首诗?

    李白“把酒问青天”诗句溯源与辨析 一、常见误解与正本清源 “把酒问青天”并非李白作品,这一表述是大众对古典诗词的常见混淆。该句实际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误记源于:1. 两位诗人均以豪放浪漫风格著称2. 李白确有大量饮酒题材诗作3.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以讹传讹现象 二、李白相关饮酒诗作对照 1. 《月下独酌》四…

    2025年6月26日
    120
  • 奇文共欣赏出自哪首诗?

    奇文共欣赏:溯源与文学价值探析 一、诗句出处考据 “奇文共欣赏”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其一》。全诗原文如下: >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重点内…

    2025年6月26日
    200
  • 悯农是哪首诗?

    《悯农》是哪首诗? 一、《悯农》的基本信息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共有两首,统称为《悯农二首》。这两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出自《悯农·其二》)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悯农》的全文及解析 1. 《悯农·其一》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025年6月26日
    140
  • 李白送王昌龄是哪首诗?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歌考析 李白与王昌龄的交游背景 李白与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交情深厚。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时,李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成为唐诗中著名的赠别之作。 核心诗作解析 作品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8211…

    2025年6月26日
    140
  •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改成双重否定?

    白鹭:绝非不是一首精巧的诗 双重否定句的修辞效果 将原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改为双重否定句“白鹭绝非不是一首精巧的诗”,通过否定词的叠加,强化了肯定的语义,同时赋予表达更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这种句式在文学创作中常用于突出主题的不可置疑性。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郭沫若《白鹭》原文 >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改为双重否定:> “白鹭不能不说是…

    2025年6月26日
    170